榨菜廢水尾水強化處理藻菌共生技術
重慶三峽庫區(qū)榨菜生產產業(yè)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榨菜廢水,這給三峽水庫的水環(huán)境保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榨菜企業(yè)污水處理系統(tǒng)排放的榨菜廢水尾水需達到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(GB8978―1996)三級排放標準,尾水中COD、NH4+-N、NO3--N、PO43--P濃度分別為390~410、70~75、30~35、20~22mg/L,TDS為15~25g/L,其中的氮、磷濃度和鹽度依然較高,若將尾水直接排入自然水體會對水環(huán)境造成嚴重的危害,因此有必要對其做進一步處理。
在污水處理中,生物法因經濟高效、環(huán)境友好等優(yōu)點被廣泛應用。但是生物法脫氮除磷需要同時滿足好氧和厭氧環(huán)境,且要精準控制溶解氧(DO)梯度,增加了曝氣能耗,使得操作難度加大。另外研究表明,過高的鹽度會降低微生物活性,導致細菌胞漿分離,污泥絮體結構被破壞,部分不耐鹽微生物死亡,嚴重影響生物處理效果。
由微藻和細菌組成的藻菌共生技術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,其主要原理為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,為異養(yǎng)細菌降解有機污染物供氧,同時細菌的代謝產物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又可以被微藻吸收。藻菌共生技術可省去曝氣裝置,降低污水處理能耗,提高污染物去除率,具有低成本、低能耗和高效能的特點。針對榨菜廢水尾水難處理、處理成本高、處理不徹底的問題,筆者擬采用固定化藻菌共生技術對其進行處理,以期為榨菜廢水尾水的強化處理提供新思路。
1、材料與方法
1.1 實驗用水
榨菜廢水尾水取自重慶涪陵某榨菜廢水處理廠二沉池,采用已滅菌的聚乙烯桶取回。實驗前,為除去廢水中的大顆粒物質等,對榨菜廢水尾水進行離心處理(4800r/min,10min),再在121℃下高壓滅菌30min。經上述預處理后,榨菜廢水尾水水質如下:COD為(430±8)mg/L,NO3--N為(33.0±2)mg/L,NH4+-N為(70±0.8)mg/L,PO43--P為(20±0.5)mg/L,DO為(1.8±0.4)mg/L,TDS為(15±0.2)g/L,pH為7.34±0.01。
1.2 接種污泥
接種污泥取自重慶涪陵某榨菜廢水處理廠二沉池,濃度約為4000mg/L,在實驗室分別采用好氧曝氣培養(yǎng)和厭氧培養(yǎng),培養(yǎng)用水為榨菜廢水尾水。
1.3 固定化微藻
實驗用藻種為普通小球藻(FACHB-26),購自武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。采用BG11培養(yǎng)基培養(yǎng)微藻,培養(yǎng)期間平均光照度為2000lx,光暗時長比為12∶12。收集對數生長期的微藻細胞,在4℃下以8000r/min離心10min,并用無菌超純水洗滌3次。將收集到的純凈的小球藻微藻和高溫滅菌后的海藻酸鈉溶液(質量分數為4%)混合均勻,靜置4h,待混合溶液中的氣泡完全消失后,用注射器向混合液滴入氯化鈣溶液(質量分數為2%),使海藻酸鈉藻珠在氯化鈣溶液中固化12h。待藻珠固化完全后,使用去離子水沖洗3次。
1.4 實驗裝置及方法
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,主體部分為透明的圓柱體(高為10cm,內徑為8cm)。在距離圓柱體底部2cm的地方設有3個三角形的支撐,用以支撐圓形透明擋板,擋板厚度為0.5cm,均勻地分布著直徑為4mm的圓孔。透明擋板可以用來阻擋因產氧過高而漂浮起來的固定化小球藻,同時不會隔絕體系內氣體交換及光照。在圓柱體頂部還有一個直徑為10cm的圓形透明蓋板,該蓋板中心及周邊有兩個小孔,中心小孔用來固定掛滿生物膜的碳刷。整個實驗過程中使用燈帶纏繞在反應器外部為小球藻提供所需光照。
取10mL厭氧培養(yǎng)污泥加入反應器,使其附著在碳刷上,待生物膜穩(wěn)定后再接種10mL好氧培養(yǎng)污泥。將該碳刷放在榨菜廢水尾水中,采用序批式模式培養(yǎng),當出水各指標連續(xù)3個周期均保持穩(wěn)定后,認為掛膜成功。
在3個圓柱形光生物反應器中分別放入掛膜成功的碳刷、固定化小球藻以及同時放入碳刷和固定化小球藻,加入500mL榨菜廢水尾水,在只放碳刷的反應器內設置曝氣裝置,采用氣體流量計調節(jié)曝氣量,控制體系內DO濃度維持在3~4mg/L,監(jiān)測運行過程中3組反應器內的污染物濃度,對比藻、菌和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的處理效果。
實驗過程中全天保持光照,平均光照度為5000lx,小球藻投加量為0.1g/L,實驗用水鹽度為(15±1)g/L,實驗溫度如無特殊說明均為(25±1)℃,實驗采用序批式運行方式,水力停留時間為72h。
1.5 分析項目與方法
COD采用便攜式分光光度計測定;鹽度采用電導率儀測定;DO濃度采用哈希HQ30D便攜式溶解氧儀測定;pH采用便攜式pH計檢測;氨氮、硝酸鹽氮、亞硝酸鹽氮、總氮、磷酸鹽等指標采用國家標準方法測定。
2、結果與分析
2.1 COD去除效果
生物膜、小球藻以及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中COD的去除效果如圖2所示。由圖2(a)可知,在生物膜系統(tǒng)中,COD濃度在前60h內逐漸下降,在60~72h內基本趨于穩(wěn)定,說明此時尾水中剩余的COD為難降解有機物,不易為微生物所利用。實驗結束時,COD濃度從初始的422mg/L降至33mg/L,去除率達到92.18%,去除效果較好,說明接種的污泥活性很高,能很好地適應榨菜廢水尾水并高效去除其中的有機物。
由圖2(b)可知,在小球藻系統(tǒng)中,COD濃度先下降后上升,在實驗結束時,COD濃度由初始的422mg/L升至753mg/L。COD濃度先降低的原因可能是,在小球藻剛接種到榨菜廢水尾水中時,代謝方式為混合營養(yǎng)代謝,即自養(yǎng)代謝和異養(yǎng)代謝同時存在,異養(yǎng)代謝會消耗尾水中的有機物;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,COD濃度逐漸增加,這是因為在小球藻無法進一步去除榨菜廢水尾水中的COD時,小球藻開始以自養(yǎng)代謝為主,自養(yǎng)代謝會產生有機物,導致COD濃度逐漸升高。
由圖2(c)可知,在菌藻共生系統(tǒng)中,COD整體去除速率隨著反應時間先快后慢,在前12h內,COD濃度由初始的422mg/L迅速降至193mg/L,去除率達到54.26%;在12~72h內,COD濃度緩慢下降,最終系統(tǒng)對COD的去除率為83.10%。后期COD去除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,體系內小球藻產氧量過高(測得48h時DO濃度為6.21mg/L),過高的溶解氧會抑制細菌對有機物的利用。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COD的去除效果比生物膜系統(tǒng)要差、比小球藻系統(tǒng)要好,說明在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中,有機物主要是由異養(yǎng)型微生物去除。
2.2 脫氮效果
生物膜、小球藻以及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中氮的去除效果如圖3所示。
由圖3(a)可知,在最初12h內NH4+-N濃度由初始的70.60mg/L顯著下降至48.39mg/L,去除率為31.46%;在12~60h內NH4+-N去除速率開始下降,60h后NH4+-N濃度趨于穩(wěn)定,實驗結束時,NH4+-N去除率達到48.06%,這表明硝化反應主要發(fā)生在實驗前期。實驗前期進行的硝化反應會產生NO3--N和NO2--N,但是系統(tǒng)中幾乎未檢測到,說明反硝化反應十分高效,異養(yǎng)反硝化菌活性很高,與硝化菌產生競爭,從而降低了硝化反應速率。另外,在前12h內NO3--N濃度迅速降為0,在12~36h內系統(tǒng)中未檢測到NO3--N,在48h后系統(tǒng)中逐漸出現了少量的NO3--N,實驗結束時NO3--N濃度為1.25mg/L。在實驗前期,榨菜廢水尾水中DO濃度較低,且有機物含量豐富,為反硝化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(huán)境,反硝化效果很好,之后系統(tǒng)中的DO濃度隨著曝氣而逐漸升高,維持在3~4mg/L,并且隨著反應的進行,有機物含量逐漸減少,反硝化反應受到了一定的影響,故開始出現少量NO3--N。從圖3(a)可以看出,系統(tǒng)中的TN以NH4+-N和NO3--N為主,在前12h內TN濃度迅速降低,隨后去除速率減緩,到實驗結束時TN去除率為62.80%。
由圖3(b)可知,小球藻系統(tǒng)中的NH4+-N濃度在前48h內幾乎呈直線下降的趨勢,由初始的70.50mg/L降至1.51mg/L,至第60小時系統(tǒng)中的NH4+-N已經完全去除,即固定化小球藻對榨菜廢水尾水中NH4+-N的去除率可達到100%。系統(tǒng)中NO3--N的去除過程可分為先慢后快再慢三個階段,在0~12h內NO3--N去除速率較慢,僅由初始的34.49mg/L降至29.48mg/L,而12~24h內NO3--N濃度陡降至4.25mg/L,隨后NO3--N濃度緩慢降低,最終系統(tǒng)對NO3--N的去除率為99.86%。當同時存在NH4+-N和NO3--N兩種形態(tài)的氮時,藻類優(yōu)先利用NH4+-N,直到大部分NH4+-N被去除,藻類才開始吸收NO3--N。然而,在本次實驗中固定化小球藻可以同時吸收NH4+-N和NO3--N,這和以往研究得到的結果有所差異。此外,固定化小球藻對榨菜廢水尾水中TN的去除率高達99.95%,遠遠優(yōu)于生物膜法。
由圖3(c)可知,在前48h內,菌藻共生系統(tǒng)對各形態(tài)氮的去除率均可達到100%。其中,NH4+-N和TN的去除速率基本相同,NO3--N濃度在前6h內由初始值33mg/L迅速下降至2.15mg/L,12h之后NO3--N濃度降為0,表明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氮的去除效果非常好。
在實驗過程中,3個系統(tǒng)均未檢測到NO2--N。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的脫氮效果最好,固定化小球藻系統(tǒng)次之,生物膜系統(tǒng)的脫氮效果最差。在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中,小球藻和細菌協(xié)同共生,可以彌補生物膜法對榨菜廢水尾水中氮去除不佳的短板,并且兩者的互利共生使得系統(tǒng)的脫氮效果優(yōu)于小球藻系統(tǒng)。
2.3 除磷效果
生物膜、小球藻以及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如圖4所示。由圖4(a)可知,生物膜系統(tǒng)中的PO43--P濃度先降后升,最后趨于穩(wěn)定。PO43--P在前24h內由初始值20.30mg/L降至15.06mg/L,在24~48h內又上升至18.13mg/L,到實驗結束時,PO43--P去除率僅為10.69%,表明生物膜法對榨菜廢水尾水中PO43--P的去除效果很差。這可能是由于活性污泥中細菌在反應前期過度吸收磷,隨后由于系統(tǒng)中有機物的缺乏而發(fā)生內源性呼吸,將部分磷釋放到水體中。
由圖4(b)可知,小球藻系統(tǒng)中的PO43--P濃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,在前36h內由初始值20.30mg/L降至3.55mg/L,在36~60h時回升至11.22mg/L,隨后PO43--P濃度再次下降,實驗結束時PO43--P濃度為0.67mg/L,去除率高達96.70%。PO43--P濃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,PO43--P首先會被快速吸附到藻細胞表面,然后被藻細胞緩慢消耗,在表面吸附的PO43--P與周圍的尾水達到平衡的過程中,有些藻細胞又被釋放到系統(tǒng)中;也可能是因為,小球藻過度增殖,導致部分藻細胞死亡裂解,釋放出PO43--P。接著PO43--P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,藻類生長引起系統(tǒng)pH的升高,測得出水pH為9.04,因此實驗后期尾水中PO43--P去除的主要機制是磷酸鹽沉淀。
由圖4(c)可知,在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中,PO43--P濃度不斷下降,去除情況明顯呈現三段式,在前12h內PO43--P濃度迅速下降,由初始值20.30mg/L降至10.73mg/L,去除率達到47.14%;在12~36h內PO43--P濃度緩慢下降;36h后PO43--P去除速率又開始增大,最終出水PO43--P濃度降為0。PO43--P在前12h內迅速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海藻酸鈉的吸附作用;而后PO43--P去除速率減慢的原因可能是,小球藻會優(yōu)先利用海藻酸鈉吸附的PO43--P,再消耗尾水中的PO43--P,這與Li等人和Zhu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;36h后PO43--P去除速率又增大,也是由于藻類生長引起系統(tǒng)pH升高所致。在本實驗中,PO43--P的去除率達到了100%,去除效果優(yōu)于小球藻系統(tǒng),且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PO43--P反彈的情況,這是藻菌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在除磷方面,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的效果最好,小球藻系統(tǒng)次之,生物膜系統(tǒng)最差。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中磷的去除分為兩方面,一方面是固定化小球藻對磷的吸附、固定作用;另一方面是細菌和小球藻的協(xié)同共生作用,細菌和小球藻在反應過程中會向系統(tǒng)中釋放磷酸酶等胞外酶,其主要作用是將大分子有機物水解為CO2、H2O、小分子有機酸等物質,通過細胞膜被細菌和微藻細胞利用,而細菌在利用這些物質生長的同時產生CO2、無機鹽以及生長因子,進而促進藻細胞生長。
3、結論
①分別采用生物膜、固定化小球藻以及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處理高氮磷、高鹽度、低有機物的榨菜廢水尾水,從有機物的去除情況來看,生物膜系統(tǒng)的處理效果最佳,COD去除率達到92.18%;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次之,COD去除率為83.10%;固定化小球藻系統(tǒng)的處理效果最差,實驗結束時出水COD濃度比初始值增加了78.44%。
②從氮、磷污染物的去除情況來看,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的效果最好,NH4+-N、TN和PO43--P去除率都達到了100%;固定化小球藻系統(tǒng)的去除效果次之,NH4+-N、TN和PO43--P去除率分別為100%、99.95%、96.70%;生物膜系統(tǒng)的去除效果最差,NH4+-N、TN和PO43--P去除率分別為48.06%、62.80%、10.69%。
③藻菌共生系統(tǒng)對榨菜廢水尾水的綜合處理能力優(yōu)于單獨生物膜系統(tǒng)和小球藻系統(tǒng),其能夠充分發(fā)揮細菌和微藻兩者的優(yōu)點,為榨菜廢水尾水的處理開辟了有效的新途徑。(來源:重慶大學環(huán)境與生態(tài)學院,重慶大學三峽庫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,湖北省交通規(guī)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)
聲明: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。